荣誉背后的坚守:李仁用绿色技术书写生态答卷

荣誉背后的坚守:李仁用绿色技术书写生态答卷

在生态环保领域,有这样一位 “追绿人”—— 他扎根污染治理一线十余载,以自主研发的绿色技术破解多个生态难题,从河道清淤到土壤修复,从工业废水处理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,每一项成果背后,都藏着他对 “守护绿水青山” 的执着坚守。他就是李仁,一位凭借技术实力斩获多项行业荣誉,却始终把 “解决实际生态问题” 放在首位的环保工程师。

 

 

李仁与绿色技术的结缘,始于 2012 年的一次基层调研。彼时,他作为环保技术研究员,前往某化工园区考察工业废水处理情况。当看到园区周边河流因废水直排变得黑臭,沿岸农田减产、村民饮水安全受威胁时,他内心受到极大触动。“不能只在实验室里做研究,要让技术真正落地,还大地一片洁净。” 这次调研后,李仁毅然调整研究方向,从 “理论研究” 转向 “应用技术研发”,专注于低成本、易推广的绿色治理技术。

 

此后三年,李仁带领团队扎根实验室与污染现场,反复试验工业废水处理技术。为了找到高效且环保的废水降解菌种,他和团队采集了 20 多个污染区域的水样,在实验室进行上千次菌种筛选与培育;为了验证技术在不同水质下的稳定性,他曾连续一个月驻守某化工厂废水处理站,每天凌晨记录数据、调整工艺参数。2015 年,他研发的 “工业废水生物强化处理技术” 终于通过验收 —— 该技术不仅能将化工废水 COD(化学需氧量)去除率提升至 95% 以上,还能降低 30% 的处理成本,相比传统技术更具推广价值。这项技术很快在当地 3 家化工厂落地应用,仅半年时间,周边受污染河流的水质便从劣 V 类提升至 IV 类,沿岸农田重新恢复种植,村民们终于能喝上放心水。

2018 年,李仁又将目光投向农村面源污染治理。当时,某农业大县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,导致土壤板结、水体富营养化,部分稻田甚至出现减产。李仁团队深入该县 20 多个村庄,采集土壤、水样进行分析,最终研发出 “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拦截技术”—— 通过在农田周边修建生态沟渠、种植水生植物,结合微生物制剂改良土壤,形成 “拦截 – 净化 – 循环” 的治理体系。为了让农户接受这项技术,李仁亲自带队在村里建立示范田,免费提供技术指导。起初,有农户担心影响收成不愿尝试,李仁便承诺 “若减产,团队承担损失”。等到秋收时,示范田不仅稻谷产量提升 8%,稻米品质也明显改善,重金属含量降低 20%。看到实效后,农户们主动要求推广,截至 2020 年,该技术已在该县推广面积达 5 万亩,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 12%,周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得到显著缓解。

 

技术落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资金短缺、技术质疑、现场突发状况,都是李仁需要面对的挑战。2021 年,他在某矿区开展土壤修复项目时,因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远超预期,原定技术方案效果不佳。此时,项目已投入大量资金,团队成员出现动摇,但李仁坚持不放弃。他带领团队重新制定方案,引入 “植物 – 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”,亲自挑选适合矿区生长的超富集植物,优化微生物接种比例。为了加快修复进度,他连续两个月住在矿区临时搭建的板房里,每天工作 14 小时以上。最终,经过 8 个月的治理,矿区 1000 亩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全部达标,还在修复后的土地上种植了经济林,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。

多年的坚守换来了丰硕成果,李仁的技术先后荣获 “国家环保技术进步二等奖”“行业绿色创新技术奖” 等多项荣誉,2023 年,他还被评为 “全国生态环保先进个人”。面对荣誉,李仁始终保持清醒:“荣誉不是终点,而是责任。只要还有污染问题没解决,我的工作就没结束。” 即便成为行业知名专家,他依然保持着每年不少于 6 个月的基层调研时间,每到一个地方,都先走访污染现场、倾听群众需求,再制定技术方案。

 

如今,李仁仍在绿色技术研发的道路上前行。2024 年,他针对畜禽养殖污染研发的 “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” 已进入试点阶段 —— 通过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和沼气,实现 “变废为宝”,目前已在 10 家养殖场应用,每年可处理粪污 3 万吨,生产有机肥料 5000 吨,为养殖户增加额外收入。他还牵头成立了 “绿色技术推广中心”,免费为中小环保企业和基层农技人员提供技术培训,至今已培训超 2000 人次,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。

从实验室到污染现场,从技术研发到推广落地,李仁用十余年的坚守,让绿色技术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,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生态难题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环保力量,不仅在于先进的技术,更在于那份 “久久为功” 的执着与 “为民服务” 的初心。这份坚守,比荣誉更珍贵,也正是这份坚守,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希望,看到了绿水青山的未来。

关于作者: yft521

为您推荐

广告位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