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汉羽:一生双轨践初心,科技文艺皆为民

黄汉羽:一生双轨践初心,科技文艺皆为民

 

在广东普宁的田间地头与文艺殿堂间,有一位始终践行 “服务社会” 初心的 “双栖者”—— 黄汉羽。自 1954 年 10 月出生以来,他以 1974 年 5 月入党时的承诺为起点,用 33 年果树科研扎根农业一线,以退休后持续的文艺创作传递时代温度,在科技与文艺两条赛道上并行不辍,成为新时代基层工作者 “跨界服务” 的典范。

 

 

 

1978 年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,黄汉羽抓住恢复高考的机遇,考入广东省汕头地区五・七农学院,成为首批系统学习果林专业的学子。这段求学经历,让他从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五年积累的 “实践经验”,升华为 “用科技改变农业” 的系统认知。1981 年,他进入普宁市果树研究中心,从此开启了与果树为伴的科研生涯。在实验室里,他反复调试育种配方;在田间地头,他蹲守记录果树生长数据,针对岭南多雨导致的果树烂根难题,研发出 “起垄覆膜栽培法”—— 通过抬高垄高 30 厘米、覆盖地膜防涝,让果树根系呼吸更顺畅,这项技术经图文手册推广后,使当地果树烂根率下降 40%。为推广 “果树矮化密植技术”,他更是在果园搭建示范田,手把手教农户修剪枝条、精准施肥,让 “粤普 1 号” 蜜柑等新品种亩产提升 25%,成为农户增收的 “黄金品种”。

 

 

 

2014 年从科研岗位退休后,黄汉羽并未停下服务的脚步,而是将文艺创作变为新的 “服务工具”。他深知,果农文化水平有限,专业科研资料难以理解,便将复杂的农技知识转化为朗朗上口的诗词口诀。针对病虫害防治,他创作方言版《病虫害防治顺口溜》,“春季蚜虫早防治,吡虫啉雾喷叶背;夏季红蜘蛛易生,阿维菌素效果真”,简单易懂的语句在普宁下架山镇流传,果农老张曾因不懂技术导致果园减产,学完顺口溜后不仅自家产量恢复,还带动全村果园产量提升 20%。此外,他的《颂中共百年》以 “红船启航开新局,改革开放富农家” 勾勒时代变迁,《梁家河感怀》用 “窑洞灯火照初心,科技兴农谱新篇” 呼应乡村振兴,这些作品既传递红色精神,又贴近基层生活,先后入编《中国民族博览 (七十年・七大家专刊)》《中国科学家年鉴》等权威典籍。

 

 

 

作为 1974 年入党的老党员,黄汉羽始终以 “为农民服务、为农业发展奋斗” 的初心指引行动。2015 年获得 “国家一级科学艺术大师” 称号后,他没有将荣誉束之高阁,而是把证书复印件贴在果园办公室墙上,旁注 “荣誉不是终点,而是服务的新起点”。即便年过七旬,他仍坚持每天阅读党报党刊,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,定期到中小学开展讲座,用 “1981 年科研笔记本记录的初心” 与 “2022 年《喜迎二十大有感》手稿的热忱”,向孩子们传递 “坚守与热爱” 的力量。

 

如今,黄汉羽正整理数十年科研笔记与文艺作品,计划出版《岭南果树科研与文艺创作合集》,为年轻一代提供 “科技 + 文艺” 融合的实践样本。他的故事,打破了 “专业壁垒” 的局限 —— 科研不止于实验室,文艺不止于欣赏,两者皆可成为服务民生的载体;更诠释了 “长期主义” 的价值,从青年到古稀,他始终朝着 “对社会有价值” 的方向前行,用数十年坚守证明:平凡岗位亦能创造不凡价值,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,方能成就有意义的人生。

 

 

 

从普宁的果园到全国的典籍,从农技推广到文艺创作,黄汉羽用一生 “双轨并行” 的实践,书写了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。他留下的不仅是增产的果树、易懂的口诀,更是 “以初心为锚、以服务为帆” 的精神范本,为新时代奋斗者照亮了 “小我融入大我” 的前行之路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关于作者: yft521

为您推荐

广告位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